把握新思想 引领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把握新思想 引领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政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刘 英 剑
2017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并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这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代人类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整个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把握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近代中国社会主义从苦难到辉煌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纵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分阶段推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一)饱受磨难阶段(1921年至1949年)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然会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阶段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预备阶段,是饱受磨难、凤凰涅槃的阶段。
(二)绝对贫困阶段(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大跃进运动和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十年动乱结束的1978年,城镇居民刚刚脱贫,农村居民还未跨入温饱。
(三)解决温饱阶段(1978年至199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加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到8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温饱。
(四)建设小康阶段(1990年至2000年)
九十年代以来,党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社会主义建设从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各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在二十世纪末迈进了小康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
(五)全面小康阶段(2000年至2020年)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下半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其中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六)“两个十五年”阶段(2020年-2050年)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围绕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两个十五年”新发展战略,分两步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从经济建设到党自身建设9个方面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纲领,必将指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历史变革进入新时代
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应对诸多国内外挑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又如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在总结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十个方面重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三、新时代催生新思想
要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党通过总结提炼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围绕时代之问、聚焦当下实践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璀璨结晶,其目标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影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整个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四、新思想掌舵新航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形成了两维坐标,横坐标是发展速度,纵坐标是发展方向,速度快而方向不对,就会一错百错;方向对即使速度慢一点,也无大碍。因此,方向是关键,目标是关键。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紧紧抓住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协调好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的制胜法宝,当前贫富差距较大、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五、新航向驶向新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这两个阶段,报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表、路径图和战略安排,为我们深化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的理解,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在新征程上履行职能、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广阔的时代舞台。
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人民政协的发展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团结和民主的历史。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人民政协进一步发挥自身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组联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取得新突破,达到新境界。
作为基层政协组织,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人民政协事业的新要求,将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这条主线贯彻始终,同各界群众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意见呼声,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建议和提案,为各级领导机关把握形势、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主动把政协工作融入县委全局工作,加强与县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保证政协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协调一致。实践证明,坚持党委领导,依靠政府支持,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重要保证。
(二)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政协独特优势,切实发挥协调关系、凝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大局,政协的优势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必须坚持弘扬团结民主主题,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靠团结凝聚人心、以民主催生动力,着力搭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合作的载体,以大会发言、调研视察、重要活动等为平台,畅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为全县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智力支持。实践证明,团结、民主是政协工作的两大法宝,是人民政协的永恒主题。
(四)必须坚持推进工作创新,勇于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着眼政协工作新的实践和发展,从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了政协履行职能的新领域,使政协工作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中心、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委员。实践证明,推进工作创新,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政协活力的源泉。
(五)必须坚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是各界别的代表和精英。可以说,县政协取得的每一项成果、获得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委员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委员的智慧投入,离不开委员的无私奉献,实践证明,把委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够聚集满满的正能量,发出宏亮的好声音。
六、结语
深刻理解、用心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学思悟践中融会贯通,进而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定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是适应新时期多党合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充分发挥“侨”、“海”特色和优势,凝心聚力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政议政,为多党合作事业和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贡献更多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海丰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