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际人民政协的“新定位”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际
人民政协的“新定位”
李 万 堡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抓住了我国当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个理论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建国六十年以来的全部历程的经验和教训;这个理论是从建国之初关注的所亟待解决的物质匮乏与“生产落后”的关系,到改革开放之后所出现的供求矛盾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而以上还都是物质层面的观照。直到“十九大”,我党明察国情民意,体察到了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必然带来精神需求,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就是从“存在感”到“幸福感”的追求。基于此,人民政协必须确立新的定位,必须聚焦党和政府想之所想和人民群众思之所思,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新定位、思想引导、发展不平衡、美好生活需要、幸福感、核心价值观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1]。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习总书记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3]。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为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实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这一重大判断,也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也就是充分发挥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的作用,这也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政治协商 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 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的形式进行监督。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协商讨论后向党和国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源泉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它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的关键。
首先,基于“物质的贫乏”和“生产的落后”(1979)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为了摆脱当下贫穷和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才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心,而经济建设根本着力点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党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认识并非仅仅从理论到理论的诠释,而是在经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社会不能满足”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金钥匙就是如何从千百年来我国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发达的现代“工业经济”的迈进。但是这一矛盾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得到缓解,而是经过二十年的左倾思潮后反而日益恶化。基于此,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此即拨乱反正,于是重新开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迈进的步伐。至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对这一问题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决议》是对1979年“理论务虚会”思想的理论升华,尤其是以《决议》的形式对几十年来的历史问题所进行的审视和总结切中肯綮。1997年“十五大”再次重申,“它”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首次提出“发展不平衡”与“平衡供求关系”的命题(2002)
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提出来的第一个百年的首个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指出“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小康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初级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二,我党首次提出“发展不平衡”的是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必须着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东南沿海因为他的地缘优势,发展势头很迅猛,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乃至在过去的城乡差别之外,有多了一个更大的新差别,那就是东西部差别。这个差别一方面凸显出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因为西部虽然也在厉行“改革”,但因其“开放”不具备地理优势而被拉大距离,这也正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的正确。直至2007年“十七大”仍重申,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的主要矛盾也没变。2010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一个新问题,即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增长过快。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生产力虽然在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增长,但人民的“需求过快”又形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于是2012年“十八大”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美好生活需要”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2017)
关于“不平衡”亦如前述,而“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什么?又为什么?“平衡供求关系”与“美好生活需要”看似同实异,似若天渊。前者看到的只是物质层面,而后者则深入到了精神层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他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应该说除了第一种之外,基本都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或者按照丰子恺先生的划分,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那么当下人民所追求的恰恰是这后二者,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进步的困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给予了新的诠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这个论断进一步深化了2002年“十六大”和2010年“十二五规划”的思想,“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实只是个现象,而其本质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的需求从纯物质生活的层面升华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可分割的层面,或曰当下的主要矛盾就是“精神超越”与“物质超越”错位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它既是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动力,又是我们深层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以缩小城乡剪刀差、行业剪刀差、地区剪刀差等诸差别的催化剂,更是我们建构制度、创新理论的源泉。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十六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即只有发展,才能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国家才能更和谐、更稳定、更强大;只有发展,人民才能更安康、更具凝聚力。矛盾并不可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历史一再证明,我党就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在迎接新矛盾的挑战中发展壮大的。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并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就是清醒的忧患意识。国力变了,主要矛盾变了,但基本国情没变,不能因“变”而忘记了“不变”。
第四,“美好生活需要”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正是“新时代”思想的核心,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的逻辑新起点,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强大,还要看到问题乃至危机。苏轼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也是促进我们民族振兴的动力源。四十年来,我们在衣食住行物质诸方面奇迹般地创造了“硬需求”,而今我们更应当深入思考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就是问题的关键。“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它恰好诠释了“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目标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者无疑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国家的目标就是每一位人民群众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位公民所必需恪守的准则,虽然它属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但它更与“美好生活”不能分割,每个公民自身做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国家不爱,对他人不诚、不信、不友、不爱、不敬、不恭,遑论其自身“美好生活”?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正是践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定位”
“十九大”第一次对人民政协进行了新的定位:“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章程》总纲中也增加了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表述。这样就使政协的性质定位更重要、更准确、更科学。并且关于政协的作用,又在以前的“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十六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引导”。因此所谓的“新”就是新在这四个字。因为当下改革发展到了攻坚阶段,更需要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合力,所以“思想引导”十分重要。
第一,界别的代表性与民主的广泛性
既然政协是“制度安排”、是“民主渠道”和“专门机构”,那么如何更有力地发挥这个民主协商渠道的作用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十九大”第一次提到“政协界别”的问题,这个“界别”就是我们“民主协商渠道”的关键点,它旨在增强界别的代表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唯一按界别设立的机构,它是各界人士利益诉求和民意集中的平台,因此委员的界别直接关系到与社会各界别联系的广泛性,以便更好地利用界别文化认同优势,听取、收集各阶层群众真实客观的意见建议,形成最大的社会公约数。政协要言人民之所欲言,干政府之所欲干,想党委之所欲想。其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它的最大的权力是话语权,不求说了算,但要说得对、说得准、说得好、说得早、说得真、说得管用、说得有新意、说得有亲和力。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把政协建成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参谋部、好助手是我们所一直践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特别强调政协在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正所谓“事以议从,策由众定”。“十八大”以来,政协不断强化其政治协商职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积极作为,通过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和广聚共识,努力提高协商实效,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政协为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政协有 34个界别,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详细发展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他们通过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能够充分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证明,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开拓改革路,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齐心努力。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希望同志们积极引导所联系群众,凝聚广泛共识,积聚强大能量,深入考察调研,提出真知灼见,让党和政府看问题更全面,作决策更科学。”[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生动阐释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的重大意义,也是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利用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实现国家主人翁担当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协委员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牢记使命,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二,“思想引导”的新定位
首先,“思想引导”的要义体现在确立新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其二,是准确认识新时代的矛盾转化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其三,是制定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新战略,有效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特别是要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使之成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以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广泛凝聚其智慧和力量,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建设事业中,人民政协使命重大,任重道远。人民政协的“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使命,但也不忘初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初衷初志之本源。使命在肩,不辱神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参政议政,使命在党,初心在民。从民主监督到团结联合,以团结和民主为主题, 以“人民至上”为初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因此,政协工作是我党理政治国的源头活水,是牢固党和人民大业的强大根基。所谓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党是共和国大厦的栋梁,而政协则是共和国大厦的柱脚。政协正是承上启下地把各派别民主人士的智慧、各界别的呼声熔于一炉,淬炼成国家智慧,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政协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有效地做好对社会各界人士乃至全国人民的“思想引导”工作。
第三,“聚焦中心任务”是服务发展的基本点
“十九大”报告还将过去我们常说的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定位为“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一词之新,重之千钧。这个聚焦之点,就是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其同时也必是人民政协工作之重点和方向。“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然而在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甚至突发事件,因此人民政协就要在此际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管道”的优势,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认真听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关注民生热点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起到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维稳促和的作用。努力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阻力,形成合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之,人民政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10-24]
[2](两会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华网[引用日期2018-03-12]
[3]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10-18]
[4]习近平:实现中国梦需要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齐心努力,201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