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 善接地气当一名不负重托的政协委员
传承传统 善接地气
当一名不负重托的政协委员
——浅谈加强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蔡 义 雄
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这种形态,人们形象地称为“接地气”。真心“接地气”,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地气才能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他说:“机关干部接地气很重要。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如果那样做,老百姓心里是很清楚的。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增强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解决好接地气的问题”。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虽然仅仅说的是“机关干部”,但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亦然,各级各界别政协委员更是如此。因为政协委员一般都有着很大的社会知名度、受社会的关注度也很高,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性、具有影响力。为了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各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毫无疑义的,是必须真真正正地去接地气,切切实实地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传承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接地气,当之无愧,是全国所有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当然也就是各级政协委员的学习榜样。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革命事业,共产党人联系群众的实践,并不是在“作秀”,而是在踏踏实实地接地气。通过接地气的实践,辩证地诠释了“种子”和“土地”的关系,为后辈留下了优良的传统。
我们知道,“接地气”所传承的优良传统,就是时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四三年就提出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群众路线。在打江山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凭着“接地气”,赢得了人气,赢得了历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凭着这“接地气”,而凝聚到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恢弘底气!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又继续“接地气”,就是对党的优良传统不折不扣的传承。时下,我们更应深切懂得,基层群众这个“地气”,是须臾疏远不得更切切离开不得的。一九四五年,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重庆谈判》),毛主席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巧妙地喻为“种子”和“大地”的关系:种子一旦离开大地,就没有了根基,不但生不了根开不了花,而且没有了生命力;而没有了种子,大地也将一片荒芜。这是一种浅而易见、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如果我们不接地气,我们现有的一切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就没有成功根基。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踏实的“接地气”, 就是实实在在传承这么一种“种子”和“大地”般的关系。传承了这么一种接地气的优良传统,融合了这么一种“种子”和“大地”的关系,我们事业的成功就有了更加牢固的基础。作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这一政治组织中的一员,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这样传承这种优良传统的。
二、努力接好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努力接好地气。我们知道,“接地气”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荡涤,能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能使我们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落脚点踏踏实实的落在支点上!我们政协委员必须真心实意走好群众路线,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对群众的问题加以分析、进行解决,将上级的关心和慰问转达给群众,让群众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温馨,使群众能够真心实意地反映基层问题,这才是真真正正“接地气”, 这才是在为履行三项主要职能打下坚实基础。要使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首先就必须过好“接地气”这一关,要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到基层,经常深入群众,去真正了解群众,主动联系群众,仔细倾听群众意见,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密切同群众的血肉关系。接地气的关键在于“接”。从行动上来说,必须是踏踏实实地“接”,从态度上来说,必须是“真接”、“愿接”、“会接”。
真接。就是看你是否真的放手做事,敢于担当,看你是否有勇气、有胆量、真真正正沉到第一线去,而不是拖沓、回避、推诿,或者口是心非,让群众满头雾水,更不能为接而接,走过场,使群众的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政协委员的身份,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有时候会比其他一些同志更方便,效果更好,我们必须无限珍惜和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真心实意接地气,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加强合作共事,做到如习总书记赞扬的“进一步开拓了团结民主、务实进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愿接。就是看你是否乐意、自愿地去接地气,看你是否愿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如果对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视而不见,对基层群众为我们参政议政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爱理不理,有多余的时间更愿意花在无所事事之上,宁愿毫无作为而不愿意走访接近群众,将会严重影响政协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如果再在主观上对找上门来的群众“厌烦不已”或有恐惧的心理,那就更不是一名政协委员应有的作为了。要使政协组织得到群众真心拥护,要把群众的劲拧在一起,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发力,靠的就是政协委员愿意传承优良传统,接好地气。
会接。就是看你是否胜任联系群众的工作,善于接地气。有些同志在小圈子里讲闲话,或者在台上就着稿子念报告的时口若悬河,但在和群众沟通交流的时候却无话可说,或者摆架子,没有亲和力,甚至不会说群众能听懂的话,更不会说入情入理的话。这样,就融不入群众之中,就说不了基层群众愿意听的话,也就无为老百姓办事之能耐,更不用说与群众打成一片,细察群众的疾苦,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时刻注意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了!如此,不善于接地气,将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履行好一名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广泛学习楷模
虽然大家都知道密切联系群众接地气,对工作的重大作用,但有些同志却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添乱,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一种与“接地气”相对的现象,那就是“架天线”。“架天线”,是对眼睛向上者的一种绝妙写照。但这个写照,只能使人十分扎心!就是这些许“架天线”的同志,眼睛老是瞳孔翻上眼白向下,心里也老是揣摩着领导怎么想,凭自我感觉的“领导意图”去办事,他们只喜欢用双手“架天线”,而不会想用双脚牢牢地去“接地气”,必然会摔大跟头的!羡慕“架天线”现象,绝对不应是我们政协委员所为。笔者觉得,我们还是再度放宽视野,从作品、从现实、从本地……,来羡慕,来赞誉比比皆是的“接地气”楷模吧!
譬如——
你喜欢遐想,你就领略一下艺术作品:当代作家曲波在其著名的长篇军事小说《林海雪原》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真接地气、愿接地气、会接地气,为后续工作夺取胜利打下坚实基础的场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第十四章《夹皮沟的姊妹车》描写的,解放军小分队从刚刚开始的不被老百姓理解乃至受敌视,到很快就与老百姓建立起深厚的鱼水之情,靠的就是接地气。书中有个简单的细节: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白雪皑皑,二O三首长少剑波“在白天,和战士们一样,打柴,掠铺草,深入一家家作宣传、调查、询问工作”,还“把自己的两套衬衣衬裤,脱给群众,自己穿着空身棉袄”。不满百字的简单描写,就把一个血肉丰满“接地气”的形象活脱脱展现在读者眼前。小说中(包括其他一些文艺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接地气的人物描写,虽然都是文艺作品里的艺术形象,却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包括党的其他工作人员)接地气那无数实际例子的缩影。
你喜欢现实,你就看看一下现实生活:更有着一大批人尽皆知的接地气典范,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常年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自己的病魔进行顽强争斗;“民族团结的典范”孔繁森,他挂职期满仍要求让自己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共产党人的风骨”杨善洲,在他退休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你喜欢挖掘,你就盯好一下本土大地:同样涌现出来的接地气模范,如——“党的十七大代表”卓永红,在环卫岗位上一干就几十年,长期当“马路天使”不言苦不言累;中国武警“全国十大忠诚卫士”杨瑞,爱兵亲如兄弟,军事技能过硬,扎根基层矢志不移;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唐海明,恪尽职守,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汕尾农垦工作不辞劳苦艰辛,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还有他、她、他们……,这无数为新中国过去事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有名或无名的英模们,他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接地气,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聪明才智乃至汗水和鲜血,才是我们每位愿意“接地气”政协委员羡慕的楷模。
能参加政协组织,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既是一种崇高荣誉,更是一种重大责任。让我们继续努力,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勤谨务实接地气,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促进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共同为实现中共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当好一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政协委员。
(作者系汕尾开放大学正处级干部、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