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颂委员的发言
依托香港汕尾市同乡总会共筑汕(尾)(香)港交流平台
一、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简介
同乡总会前身为成立于1959年香港海陆丰联谊会;到1988年汕尾建市,改名为香港海陆丰同乡会;2005年正式更名为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以下简称同乡总会)。近几年来在汕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上众多同乡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全港性的万人大社团。同乡总会本着“团结和谐,开拓发展”的宗旨,无私奉献国家,香港和家乡。
奉献国家方面:同乡总会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支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崛起。我们曾组织会员到北京、宁夏、广州、韶关、云浮等不同地方交流考察,一方面联络乡情,另一方面促进两地的经济交往。总会有很多领袖更是积极带头,投身于广东、宁夏、吉林、云南等全国多个省市的经济建设。
奉献香港方面:带头支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国策,繁荣香港经济的同时,更不忘维护社会稳定。同乡总会多数首长都是香港成功的商家,他们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几年更不断派出和支持同乡总会的精英参与香港社会,在政治舞台上为同乡积极争取。
奉献家乡方面:这方面的例子更是多不胜数,由同乡总会发起和参与的相关社会公益的筹款活动近年不断创新高。同乡总会正逐步发展成为汕尾籍乡亲在香港的一个巨大平台,在维护乡亲的权益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乡加入,我们未来贡献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汕尾乡亲在港基本情况:根据同乡总会和汕尾市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汕尾约有18万个家庭居住在香港,每家按3口人计算,约有超过50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的14分之1,换句话说平均每14个香港人中有1人是汕尾人或同汕尾有直接关系。从人口数量来看,我们可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同乡会。乡亲广泛分布在港岛、九龙和新界;其中以港岛南、港岛东、九龙东、新界西最为集中。主要从事行业有地产、金融服务、黄金珠宝、海产、养殖、酒楼、五金、食品加工等。凝聚力极强是我们最突出的乡情特点,乡亲中互相帮助的事迹数不胜数。早期,先到香港的同乡自发帮助后“上岛”的同乡;近期,同乡总会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有需要的会员和乡亲。正是有这种“助人”和“自助”的精神,让我们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近年来,有能力的同乡不断踊跃捐款给同乡总会更是一种表现。依据人口数量、分布和乡情特性,汕尾乡亲成为香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可以更有效的团结在一起,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将更为巨大。
二、以乡情为纽带,共同搭建交流平台,为繁荣汕尾献策出力
乡情纽带是汕尾和香港之间的特殊关联,这种纽带的凝聚和发展不单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更可以为汕尾创造历史。例如: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便是由彭湃领导海陆丰同乡发起成立的。汕尾乡情中的那股团结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早就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们了解发现东莞市、惠州市、云浮市,广东省、福建省等多个省市同乡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的倾斜和支持,不但同乡总会会务发展顺利,在香港凝聚了力量,提升了知名度,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我们也逐渐形成了的一个共识:依托同乡总会,共同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加强汕尾和香港之间的乡情交流,可以创造出一个“三赢”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对外提升汕尾的城市知名度;第二方面可以凝聚更多的乡亲,形成地区影响力;第三方面可以加速促进汕尾的经济发展。
三、为配合红色老区,绿色家园的蓝色崛起
我们建议:汕尾与香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形成了汕港亲缘关系,发展汕尾、振兴汕尾,既是300多万家乡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50多万旅港乡亲的共同愿望。一直以来,汕尾市旅港同胞发扬爱国爱港爱乡的精神,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积极参与汕尾的建设事业,在家乡做了很多惠及子孙、福泽后代的好事,尤其是许多乡贤在家乡投资置业,开展经贸活动,为汕尾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促使汕港交流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交流成果。
在“加强合作,合力推进”的精神下,同乡总会在“借用外力,借用外脑,借用外财”等方面可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更有系统地配合汕尾市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将同乡总会塑造为汕尾市的一个国际平台,为汕尾引入更多的“智力伙伴,招商伙伴,物流伙伴,产业伙伴”。
经济交流方面:依托同乡总会,发挥平台效用,配合汕尾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电子信息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水产业的经济布局,加速汕尾的经济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
经济交流方面按照商业运作的国际惯例,发挥好同乡总会的大平台作用,以有偿服务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奖励成功为汕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作为信息交换的平台。一方面,同乡总会向有意来港投资的国内同胞提供投资及营商咨询,如各项基金投资、物业买卖及资产管理等,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和融入香港社会;另一方面,汕尾市有关部门可透过同乡总会向有意到汕尾投资的海外人士提供协助或寻找投资机会,帮助他们在国内寻找商机。
作为项目招商的平台。同乡总会可以和汕尾有关部门合作建立项目数据库,帮助促成商业项目,一方面为会员寻找商机,另一方面为汕尾引进更多的外资。定期召开项目简介会,加强汕尾和香港的商业信息流通,加强有意在两地进行投资及营商的人士交流。
文化交流方面:陆丰正字戏、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海丰麒麟舞、河田高景和大安滚地金龙都是汕尾引以为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以这些文化为龙头,加强保育、宣传和交流。对外可以宣传汕尾文化,提升汕尾的国际知名度,对内可以凝聚乡情,筹集资金保育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时总会在香港不时推广各项有关汕尾文化的活动,如国术表演、菜茶等。其实,香港与汕尾同胞可在各项文化活动上可透过总会进行交流及认识,从而发扬汕尾文化在香港的影响力及带动汕尾文化在香港的延续性,增强汕尾在香港以至国际上的软实力。而汕尾居民亦可加深了解香港的文化,拓阔视野。未来如何具体在文化交流方面加强两地互动,建议可由两地组成专项小组共同研究,提出可行方案。
青少年交流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对汕港两地同乡青少年交流工作,推动汕港青少年交流工作朝着更加规范、有序、活跃和频繁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交流工作进入了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活跃阶段,从而促进汕港两地青少年深刻认识到爱国是我们共同的情怀,复兴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纽带,爱家是我们共同的主题,友谊是我们共同的桥梁,使香港汕尾籍青少年加深对汕尾的了解,增强了对汕尾、家乡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为汕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青少年交流是我们的未来和重点,这方面的交流我们已和汕尾市青联和汕尾市团委曾晓佳女士沟通,特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汕港青少年交流工作,共青团组织要认真做好汕港青少年交流工作,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
二、扩大交流合作规模,组织更多的汕港青少年参与交流,打造交流合作品牌。如组织开展“香港青少年暑期实习交流活动”、“手拉手关爱家乡活动”,通过《中国国情研习课》和分组与汕尾学生在市区结伴游,游览观光汕尾景点领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三、依靠同乡总会的优势,更好地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少年工作,共同筹资成立“汕港青少年交流基金”,建立一个集学习、活动、食宿于一体的“汕港青少年交流中心”,用于青少年开展交流,加强交流互动,促进两地青少年事务的发展。
四、2010年亚运会是粤港两地青年共同关注的热点,汕尾将是三个分赛区之一,通过组织汕港两地学生互动交流、参观汕尾场馆设施建设、进行体育比赛交流等激发两地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让两地青少年在活动中共同推广亚运宣传,从而增强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促进两地青少年的友谊。
五、市委、市政府要牵头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协商机制、定期交流机制,确保各项交流活动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旅游文流方面:旅游业是各地最直接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增加旅游项目,可直接带动本地的经济活动,促进繁荣稳定,配合发展汕尾的“滨海旅游业”可以“旺海”。具体建议:加强汕港两地旅游业界合作,举办不同主题的旅行团,以“滨海旅游”为主线,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红(革命胜地)、蓝(滨海旅游)、绿(自然生态)、古(文物古迹)”四色旅游线路。加强在珠三角、港澳和国际上推介汕尾的旅游特色,推动汕尾的旅游业的发展。
协助引进外资和外援,共同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打造汕尾成为“粤东滨海旅游的黄金走廊”。同乡总会可以组织境外旅游业界参观汕尾,协助推动业界对汕尾的旅游开发,带动更多的旅游客源。
四、总结:
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局限,我们无法尽述我们的建议,上述建议也只是将我们认为可以合作的方向粗略的提出,具体方案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时间,有关方面共同研究制定。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目前在香港市一级同乡会里是最好的之一,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是和全港性的大社团并驾齐驱的。同乡总会十分愿意参与汕尾的“蓝色崛起”,会员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繁荣富强。所以希望政府可以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拿出具体办法来,如何更好地依托同乡总会,发展汕尾的经济。
上述建议纯属个人的初浅认识,不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发言人系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秘书长)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TOP】